负增长背后
但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,内河水运是发展的短板。统计数据显示,改革开放30年,全国内河航运总里程还没有超过1978年的13.6万公里,是唯一负增长的交通运输方式。
2011年11月7日,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的李盛霖在全国水运工作座谈会上表示,内河水运资源综合利用不够,碍航、断航现象突出,已然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短板,交通运输的结构调整箭在弦上。据了解,2010年,内河货运量和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仅分别占5.8%、3.9%。
兴内河、优港口、强海运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我国将启动低碳运输、集装箱铁水联运、内河船型标准化、港口物流、现代航运服务业、资源节约型港口建设、现代绿色物流链、水运信息化、航运企业战略联营等9项水运结构调整示范项目工作。
对长三角地区而言,要让内河运输动起来,内河集装箱运输是风向标。
近年来,水运在嘉兴的综合运输体系中承担建材、煤炭等大宗工业原材料的运输,不具备大规模运输工业产成品的条件,“两头在外”的经济模式使得本地企业辗转于上海等地运送工业产成品,要承担高额的公路运输成本。
这些都成为嘉兴港积极开辟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客观因素。理论上认为,内河航运仍可作为一个增长点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。有了水运,也就带动了港口,其后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,这便是“港口增长点理论”。
据了解,经过长达10余年的航道改造,嘉兴市基本形成以300吨至500吨级航道为骨干、50吨级至100吨级航道为基础,以上海、嘉兴港为出海口,辐射浙北、苏南,与周边地市对接的高等级航道网络。
而夹在上海港和宁波港之间的嘉兴港扮演“最佳配角”,自2008年3月开通了嘉兴—宁波集装箱航线,最初的1月约4艘次发展到现在超110艘次,月中转5万标箱。
2009年9月,嘉兴港独山港区又和上港集团签订了港口合作框架协议,待该项目建成后,预计将有20万标箱以上的集装箱业务从洋山港转移至嘉兴港。
背靠大树好乘凉。今年一季度,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11万标箱,超过温州港。
今年3月29日,单次可装载84个标准集装箱的“嘉集005号”顺利下水,是目前嘉兴地区最大的内河集装箱船。船主朱新明说,将定线、定点跑嘉兴内河国际集装箱码头至上海外高桥航线,如果每月能达到6至8个航次,预计3到4年就可以收回成本。